第二十九章 炼焦-《大明公务员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里面有很多问题,从明前期一直到后期。特别是后期君臣之间的争斗,嘉靖与各首辅之间的微妙关系,万历多年不上朝,还有三大案,东林党,女真崛起等等。

    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。

    而且问题很刁钻。

    很多都是从皇帝的视角出发,问得奇奇怪怪的。

    这些问题,都是何夕回答不出来的。比如,隆庆皇帝,高拱,张居正,万历,李太后之间的关系。

    抱歉,何夕哪里知道,他们之间很多微妙关系。他仅仅是知道历史给出的答案。关于过程有什么,他也不知道。

    何夕觉得,朱元璋的某些问题,除非是专精明史的大家。才不能解答。

    同时,何夕也不得不承认朱元璋非同一般人,有着旺盛的求知欲,还有超强的学习能力,即便是五十多岁的人了,在学习的专注力上,也是一等一的。

    只是让何夕有些吃力。

    朱元璋揉了揉眼睛,虽然点了十几根蜡烛,但是能见度还是不高,时间长了。眼睛还是不舒服。

    朱元璋说道:“今天的事情办得怎么样?”

    何夕这才松了一口气,才将今天的事情向朱元璋进行一个汇报。

    朱元璋沉吟片刻,说道:“你做这一件事情有没有把握?”

    何夕说道:“我只能说,方向是对的。能不能成功?就要看具体进展了。”

    朱元璋说道:“朕还是有一些不明白的。钢铁有这么重要吗?朕自开国以来,每隔几年,都要裁撤矿冶,一来数年开采,府库充足。原不以此而累百姓。二来,这么多铁,也没有用处。即便有再多钢铁又有什么用处?”

    何夕一时间,不知道该怎么说。

    因为这是完全不同的治国思路。

    在后世钢铁产量是衡量一个国家实力的根本数据。但是在朱元璋这里,钢铁数量毫无意义。甚至是多余的。

    何夕将自己代入朱元璋的角色,也发现了。在大明铁的用处,是打造兵器。其他用处并不多,一点五万吨铁,决计是足够了。更没有其他用处了。真有那么多用途的话,也不会存这么多铁。

    何夕说道:“陛下是农家出身,当知道,其实天下百姓并不是都用铁制农具。很多也用不起铁质农具的。也只有一些富裕的地方才能用铁质农具。如果天下都用铁质农具,甚至更好地钢制农具。百姓耕作是会是什么样子?”

    “会是什么样子?”朱元璋一时间惊呆了。

    这是何夕从朱元璋看出明显的神情变化。

    wap.

    /91/91296/20079898.html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