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67章 倾销-《我在春秋当暴君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现在灵国已经证明了自己的武力。

    即使其他国家有不满,也不敢对灵国有什么想法了。

    其实,春秋时就有贸易战争的例子。

    管仲当时作为齐国的相国。

    鲁国当时生产一种细白的绢布,叫“鲁缟”。

    齐国自产一种布料,叫“齐纨”。

    因为当时绢布对人们来说是一种奢侈品,相当少一部分人才能穿“鲁缟”做的衣物,因此在鲁国只有一小部分农民在种绢布,大部分农民还是老老实实种粮食。

    管仲就瞅准了这一点。

    第一步,他向齐桓公建议,齐国所有大臣和贵族穿鲁缟做的衣服。

    有大臣和贵族带头,当时人们以穿鲁缟为荣。

    第二步,管仲看准时机下令禁止齐国人织稿,所有布料均从鲁国进口。

    鲁缟价格迅速被哄抬。

    水涨船高。

    鲁国大量种粮的农民弃粮转种绢布。

    贩缟一千匹,奖金三百金;一万匹,三千金。

    在这样的巨大利益下,鲁国全国都丧失了理智,家家户户织缟,大批肥沃粮田变成荒地。

    最后一步,管仲下达了一道急令:停止进口鲁缟。

    鲁国绢布立即库存积压,粮食却极度稀缺,雪上加霜的经济又逢内部起义内乱,最终让鲁庄公迫不得已向齐国低头称臣。

    此后与楚国的交锋中,管仲借鹿,如法炮制并最终达成“召陵之盟”成就齐国霸业。

    总得来说,管仲的办法就是通过通过国家力量操纵商品价格,改变其它国家的经济结构,剪其它国家的“羊毛”。大国被齐国的贸易战重创,不得不臣服,小国就只会被灭国了。

    对于灵国来说,所求却不止是为此。

    通过国家力量操纵商品价格还是简单玩法。

    符合灵国未来技术水准的玩法,是倾销。

    通过大量的低价格高水准的商品,贩卖到技术水平低的地方,会迅速的使当地手工业者破产,并且让对方永远成为商品倾销地。

    即使有心改变,也无力发展出自己的产业。

    因为本土的产业,刚刚起步,价钱又贵,质量又差,如果没有国家的扶持,哪里能做好呢。

    而陷入困境的国家,钱都被灵国赚走了,又哪里有钱去补贴本土产品呢。

    到最后,人人以用灵国产品为荣,自己的财产都到了灵国的手里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