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三十一章 移民贪腐案-《雄起北亚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因为大明的粮食一直都是短缺的状态,为了养活更多的人口,大明都是从外界购粮的。同时又为了减轻百姓们的负担,使得更多人不至于吃不起粮食,便在售出时,特意压低着粮食的价格。

    这样的经营方式,虽然不算亏损,但利润空间是被大大压缩了的。至于这安置区的粮食,就完全是明国官府的白送了。如今却被人这样买卖,一旦事发定然就是死罪。

    如此闲聊了几句,蒲察厮斤便进了内里。

    许是运气不错,他刚进去,就正好撞见一批货物正在拍卖。那是来自高丽的绢布,本来也是分发给移民营的物资的,但现在被随意的买卖。

    竞价的商人不少,一个个举着牌子,很快就将绢布的价格炒到了一万二金元。看拍卖上的介绍,这绢布是有三百多匹的。算起来,价格还是有些虚高。

    蒲察厮斤是来看看的,并没打算马上出手。离开了拍卖绢布的场合,他又看到了一些其他安置区的商品。大多数都是生活必需品和耐用品,不是什么高档物件。

    这也符合移民安置区的定位!

    毕竟官府那边可不会将这些没什么钱财的百姓当成大爷伺候,就更不会给他们派发丝绸、白瓷这样中上等的人才能用得起的物件了。

    除了有实质性的商品外,蒲察厮斤还注意到了一个严重的现象,那就是安置区竟然还有人口买卖。

    这个在大明国已经被严令废除和禁止的东西,在安置区竟然被堂而皇之的摆上了台面。

    只见一些模样清秀的童男童女、少男少女被当做商品似的,站在不算高的木台上。每个人的脖颈后面都竖着一个牌子,上面标好了价格。

    蒲察厮斤走近了,还能听到一些上了年纪的商贾们不堪入耳的议论声。

    这时有商贾似乎是看得不过瘾了,还交了钱,亲自上台去‘验货’。台下的人也是指指点点,还让那商贾帮着看看哪个买得值。蒲察厮斤以前是见过卖儿卖女的惨景的,对此感触倒是不大。但这样明目张胆的违法乱纪,还是令他心里有些不舒服。

    抱着留作证据的想法,他买了一对少男少女假装充作‘童仆’,随后又借着捐赠的名义,在安置区内四处看了看。

    可以说,朝廷的政令在安置区,几乎没有一项是做到的。本该推行的扫盲培训,竟然变成了收费的私塾。有偿的外出劳动,则是变成在安置区的安排下,统一去外面出工。在这其中,安置区的官员就充当中介的作用,收取最大的报酬。而出工出力的移民,则只能拿到最少的几个铜板。

    并且在进出安置区时,还要缴纳进出的费用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