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三章? 牛皮吹大了【7000字!求全订!求月票!】85/116-《我在大康的咸鱼生活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“呃……”

    “呃……”

    景和帝和长乐公主两爷孙,坐在了椅子上,心满意足的打着嗝。

    他们吃得都不少,尤其是喜欢口腹之欲的皇帝,一口气吃了三个。

    一篮子的红薯,被柳铭淇分给了周边的人,连一群千牛卫们都有份儿。

    这就让他们很感激了。

    知道德王向来是豪爽大方,可这贡献给皇上的美食,居然都能分他们一点,这可是天大的恩德。

    景和帝没有计较这些小节。

    吃饱喝足后,晒着中午的太阳,他有些懒洋洋的:“铭淇,吃东西也吃了,现在你赶紧挖宝吧!我看看到底是什么东西,让你这么神神秘秘的。”

    结果柳铭淇却回答:“陛下,我这宝贝,刚才你已经吃过了呀。”

    “嗯!?”

    景和帝睁开了眼睛,莫名其妙的:“什么?你说什么宝贝?红薯?”

    “对!”

    柳铭淇笑了笑,“怎么样,还算不错吧?”

    “不错是不错,好吃是好吃……”景和帝好笑的道,“不过你真是胡闹,这种叫红薯的东西,顶多算是一种吃食,哪里能当宝贝?”

    “一个红薯是不可以的,十个红薯也不行,一百个红薯更不行。”柳铭淇绕了一圈,才忽然道:“但是陛下,倘若一亩地能产出五千斤的红薯,您觉得算不算宝贝呢?”

    “一亩地就算产……”

    景和帝说到一半就停下了,转头问道:“你说多少?”

    柳铭淇整好以暇的道:“五千斤,一亩。”

    “放屁!”

    景和帝怒了,“你这个混蛋小子,拿我开心干什么?你难道不知道种地的粮食产量吗?五千斤?有五百斤你都是农民们的神仙了!”

    难怪皇帝生气了。

    现在大康最好的土地在江南和两湖地区。

    江南的一亩土地能种出差不多三百五十斤到四百斤上下,良田之中,平均亩产能达到三百八十斤。

    两湖地区的鱼米之乡,也能达到这个数字。

    但其它地方的粮食产量,能达到三百斤都该偷笑,像是甘肃、贵州、西康、福建等地,亩产二百五十斤都很不错了。

    如果换作是小麦,亩产量还得减少三分之一!

    所以你看看,在这种已经延续了几十年的稳定产量之下,柳铭淇居然吹牛说这个红薯亩产量能达到五千斤,这不是开玩笑是什么?

    在这种大事儿上面开玩笑,实在是不应该。

    皇帝没有当即扔东西打少年,都是因为他的小心肝念妤在旁边的缘故了。

    “我就知道您不信,所以这不就请您亲自过来了吗?”柳铭淇笑着指了指前面的绿油油的田地,“这里是三亩红薯地,我还没有收割呢,您今天就看着收割,看着过秤吧!”

    “这里?”

    景和帝看着绿油油的一片,总算明白了为什么刚才少年说“奇迹就在脚下了”。

    “对,就是这儿。”柳铭淇点头说,“现在已经完全成熟了,之前你们吃的就是收割下来的。

    我这儿不动手,陛下您可以叫人去看看,有没有冒充或者作假的迹象,然后由您带来的千牛卫收割,最后再由他们来过秤,咱们就看一看有没有三千斤吧!”

    景和帝迟疑了一下,又是期盼,又是有些担心,“真的?君前无戏言,你要胡说八道,让我白高兴一场,我可是要打板子的!”

    “这事儿我怎么敢开玩笑?”柳铭淇拍着胸口道,“陛下,请张哥他们行动吧!”

    他都这么讲了,景和帝也不再犹豫了。

    皇帝转头看着张勤,“承明,你都听到了?”

    张勤道:“微臣听到了。”

    “你相信不?”

    “不敢相信。”张勤老实的说:“但是微臣觉得,德王殿下乃光明磊落之人,在重大事情上不会说谎。”

    “咦,张哥你这就不对了哈。”柳铭淇赶紧反驳,“就算是小事情我也没说过谎呀!”

    “少在这儿插科打诨。”

    皇帝给了他脑袋一巴掌,“一边呆着……承明,你就按照他说的做吧,朕在这里等着看你们的结果!”

    “是!”

    张勤二话不说,转身就过去招呼起了自己的手下们。

    听了张勤的一阵解释和说明,一群千牛卫们赶紧卸下了软甲,一个个的跑到了地里去。

    三亩地都是分开的,显得很规整,他们探查起来也很容易。

    没一会儿,张勤便回来禀报:“陛下,所有秧藤都没有作假的痕迹,都是原生的。现在臣下等就开始收割了。”

    “好,去吧!”

    皇帝看了看正拿着奶茶给长乐公主喝的柳铭淇,见到他如此的镇定,心中不免相信了他几分。

    别说是五千斤,真的有五百斤,那都是一个让人欣喜的奇迹了。

    京畿地区的粮食产量,可从来没有超过三百斤的。

    要是一口气增加了大半,而它又能大规模种植,相当于可耕种土地面积硬生生的增加了接近一倍啊!

    这对于粮仓和民众的生活是多么大的影响?

    这就意味着绝大部分的老百姓们都不会再受饥饿的影响,在灾荒年景都能吃饱肚子,不会被饿死,更不会家破人亡,到处流浪逃荒!

    有着这样的期许,景和帝的呼吸都紧促了起来,眼睛都不眨的看着他们挨个儿去收割红薯地。

    当然了,他们收割之前,于征也给他们叮嘱了一番,需要注意些什么。

    只有三亩地,千牛卫却下去了上百人,只花了小半个时辰,便彻底的把红薯给收割好,堆放成了三座小山。

    实际上,在红薯收割到一半的时候,景和帝便再也稳不住了。

    他来回的在田地里面和堆积红薯的空地走动,反复的在观察着。

    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哪怕是一半都不止五百斤。

    像是现在采摘完毕的三座小山,代表着三亩地的收成,虽然略微有些不同,但最少的一个恐怕都已经超过了一千多斤。

    这直接让景和帝的呼吸都紧促了起来,神情处于亢奋之中。

    “快快快!”皇帝指挥着张勤等人,“赶紧称一下!”

    许多千牛卫都是农家子出生,当然晓得粮食的具体产量。

    他们也被惊呆了,连带着称重的时候也有些恍惚,为此还出了几次错,气得景和帝大骂。

    只有张勤还是那么沉稳,他有条不紊的指挥手下们挨个儿的称重。

    很快的,结果便出来了。

    “回禀陛下……”

    张勤的话还没有说完,全程见证了称重的景和帝就抓住了柳铭淇的手,结结巴巴的道:“铭淇!这……这是什么法术呀?为什么会有两千多斤?”

    柳铭淇一开始还没有回答景和帝,而是脸色有些尴尬的自言自语,“怎么可能呢?怎么少了这么多?”

    要知道,在现代,无论是春种还是夏种的红薯,亩产量最少都有四千斤以上,多的甚至能突破一万斤。

    柳铭淇不求能达到连现代都惊骇的一万斤,但是你至少基本的四千斤得有吧?
    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