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李鸿章奏章上说过,“五年来,我国创设沿江沿海各省电线,总计一万多里,国家所费无多,巨款来自民间。” 民间自然是为了做生意,但从另一个方面,也有助于朝廷的各种调动。 比如说我们和高卢雄鸡在镇南关的大战,很多方面就多亏了电报对于各种物资的调动,对于各支军队的调派。 同样是李鸿章上奏说的“当时正值法人挑衅,将帅报告军情,朝廷传达指示,均相机而动,无丝毫阻碍。中国自古用兵,从未如此神速。出使大臣往来问答,朝发夕至,相隔万里好似同居庭院。” 只不过李中堂万万没有想到。 仅仅是他和慈禧离世后没几年,新军的进步人士就靠着无线电的各种窜连,直接推翻了我大清。 倘若没有方便的各种联系,没有电报这个神器,说不定我大清还能硬撑几年。 电报对于大清的作用都如此之大,对于积极推行商贸的大康,自然也是用处多多。 也不用柳铭淇怎么的急功近利。 只要能在三十年之内,在重要城镇里面普及了电报,那便可以叫做功德无量! …… 此事暂且按下不提。 再怎么的想要行动,也必须要等到柳铭淇把宗室们整合了之后,大家靠着裕王府的商品赚了大钱之后,才有能力和兴趣去推动这个耗费巨大的工程。 现在还是顾着眼前要紧。 由于葛松道都说了,可以让柳铭淇接触到洪灾相关的文书,陈星贵也能从府衙里面调集这些文书的副本出来给他看。 那群粮食商人的速度非常快。 这才两天的时间,他们已经在成都周边的新都、新繁、龙泉、双流、郫县等等近郊区域,换来买来了一千二百万石的麸糠。 这便是成都平原这个承载了三分二天府之国美誉的地方的底蕴。 这还根本没有到头。 这只是成都周边五十里路的范围内,如果把兑换购买范围扩展到方圆一百里的距离,那才是全部成都平原的精华。 难怪葛松道这么有信心换取足够的粮食了。 四川的人口才八百万,哪怕是有一百万受灾,这么多的麸糠也足够他们过日子了。 况且在四川,恰好就是在暴雨来临那几天便已经疯狂抢着收割了水稻。 现在雨已经完全停下了,只要晾晒干稻谷,便可以拿来脱壳取米,获得粮食。 这一年的收成便不算是白费,大部分老百姓们受灾的苦难并没有那么大。 只有那些连家都全部被淹没的老百姓,才没有半点办法——哪怕是你收割了水稻,家都被淹了,你放哪儿? 所以水稻还是通通都毁掉了,只能通过成都这边给他们救济。 各地受灾的情况,此时也一一的全部寄到了巡抚衙门和总督府汇总。 柳铭淇便看到了来自于宜宾和重庆这两个地方的报告。 宜宾属下七个县就被淹了四个,府城都差一点被淹了。 受灾田地更是高达数百万亩,受灾民众多达三十多万人。 就这,还算是比较轻的。 重庆毫无例外的成了最惨的地方。 宜宾有岷江和金沙江汇合成了长江主干,一路奔腾向了长江中下游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