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一十八章 富可敌国-《北宋之无双国士》
第(2/3)页
也就是说,整体估值是250万贯,我持有六成的股份,这一次融资一千万贯,依然还是按照四成来算,也就是估值两千五百万贯。
股份稀释以后,我手上持有是三成六的股份,估价是900万贯,看着多,但只是理论上的钱而已。”
“九百万贯……那也是很多的钱啊!”
欧阳修还是一副被惊吓到的样子。
欧阳辩摇摇头道:“比起海商,我这点钱还是差了点意思。”
宋朝海商是真正的有钱人,北宋立国之后,北方面临辽国的压力,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又几乎萧条,于是海商贸易反而火热起来。
外加宋朝对沿海商民出海的限制,比起唐朝来大为放松。
于是海商群体迅速扩大。凭着当时大宋强大的造船业与手工业经济,“每十贯之数可以易番货百贯之物”。
这巨大的利益诱惑,自然惹得大宋各个阶层,只要有钱有机会,都是纷纷“下海”。
汴京城离海虽远,但作为官场的食物链顶端的生物聚居地,他们的触角早就涉及到了,那些世代的世家大族,哪个没有在海商那里占股,不然怎么支撑得起汴京的繁华。
欧阳修对此也有所耳闻,闻言点点头道:“他们那都是几代人的积蓄,你这是白手起家,这是不同的。”
欧阳辩只是笑笑不语。
在父子俩谈话的同时,皇宫里也有一场谈话在进行。
对话者是仁宗、文彦博和富弼这三个掌控着大宋朝的最高统治者。
富弼道:“……此次受灾面积很大,受灾百姓估计有百万百姓之多,淹没农田不计其数,陛下,我们得准备赈灾了,这是臣草拟的赈灾方案,请陛下过目。”
仁宗接过方案,仔细地看了一会,揉了揉眉心,叹息道:“也不知是朕做错了什么,以至于让百姓遭此大祸,唉,就依此执行吧。”
文彦博和富弼对视了一眼,文彦博道:“陛下,现在赈灾是第一要事,然则陛下也应下诏令群臣上书,共论时政阙失。”
仁宗纳谏如流:“理应如此,朕一会就下诏。”
所谓共论共论时政阙失,是每次自然灾害发生时候朝廷必须要做的事情,因为他们笃信天人感应,他们认为,自然灾害意味着上天的警示与责罚,如果更严重的,皇帝还得下诏自省。
第(2/3)页